《消失的数据》,AI行业日益消失的机遇将如何把握?
创新是AI行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对于AI厂商而言,当下最需要转变的是传统的思维方式。AICG的诞生是划时代性的,但它只是一个新的开始,而非结束,AI厂商只有充分认识到AI技术能给时代和社会带来的多元可能性,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掌握更多主动权。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2022年,ChatGPT及Midjourney的出现标志着AIGC行业的爆发。
2023年,Microsoft365CoPilot的发布,提高工作场所生产力及效率,形成了一个全方位的AI赋能生态系统。以生成式AI为基础的人工智能自去年11月份以来稳居行业风口,吸引大量资金持续涌入,微软、谷歌、亚马逊、meta等科技巨头更是“一夜之间”市值暴涨万亿。
未来十年,生成式AI行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或将从根本上改变整个行业格局。生成式AI技术将成为IT、广告以及网络安全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生成式AI毕竟不同于通过刺激多巴胺为人们提供短暂”快感“的影视剧,它带来的将会是对整个AI行业的重新塑造,这也意味着传统AI市场将逐渐饱和,传统AI行业机遇正在逐渐消失,在未来不能掌握大模型的厂商将会失去竞争优势。
市场规模暴涨30亿,行业龙头仍为最大赢家
从国外市场来看,自ChatGPT出现之后,资本市场围绕着AI的投资狂欢也就此开始了,但或许这也仅仅是个开始。
彭博社研究在近期的报告中指出,ChatGPT将给生成式AI市场带来为其十年的繁荣,市场规模将以42%的速度扩张,预计到2032年,全球生成式AI市场规模将达到1.3万亿美元,是去年400亿美元市场规模的32.5倍。
彭博社研究发布的报告指出,增长动力将来自有使用AI模型、广告等服务的设备及软件。到2032年,AI支持的数字广告业务将达1920亿美元,AI服务器的收入可能达到1340亿美元。作为AI行业巨头,亚马逊的云业务、谷歌母公司AIphabet、英伟达、Adobe等将引领生成式AI的未来,成为“AI时代”的最大赢家。
对于国内市场,国内人工智能产业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人工智能企业数量从2019年的979家发展到2020年的2205家,2022年市场规模3751亿元人民币。根据灼识谘询的报告,中国AI市场规模已由2018年的84亿美元增至2022年的319亿美元,2018年至2022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39.7%,预计于2027年将达到1,150亿美元,2022年至2027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9.2%。中国AI市场规模占全球AI市场规模的百分比由2018年的11.9%上升至2022年的16.1%,预计于2027年将达到20.6%。
当前,大多数企业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主要以框架搭建和应用解决方案为主,相比而言,应用实践过于单一,产品同质化严重。行业内领先企业专业技术能力过硬,其 AI 产品在语音语义、翻译、文字识别等方面有较大优势,能够在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安防等细分场景实现商业化落地,行业内部“马太效应”严重,呈现两极分化趋势。
内因外困,让不少企业,面对AICG只能望而却步
对于用户来说,大模型降低了开发门槛合计算资源,在提升预测效果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然而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自行搭建大模型体系的成本极高,且存在prompt工程师等相关人才的缺乏、算力资源不足、AI生成内容的准确度不足、版权不清、威胁用户隐私安全等问题。
生成式AI短期内爆火,很多企业为了跟上技术变革节奏,在接受技术方面过于被动,导致市场上大量不成熟、同质化的产品越来越多,量大于质,根本问题在于一些AI厂商的思维仍旧停留传统的AI时代,只会一昧效仿而不敢开拓新领域、新技术,创新能力匮乏,也令很多企业面对AI生成技术只能望洋兴叹。
突破重围,技术创新是关键
钟振山预测,到2026年,中国人工市场规模将达到264.36亿美元。市场的增量主要来源于基于大模型的应用替换过去几年建设的AI应用。
IDC预测的数据,到2026年中国地区所产生的数据量约为50ZB,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6%,远超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但是,其中真正能被企业和个人所使用的数据却不到1%。对企业来说,这意味着大部分的数据都无法产生价值。如何通过技术充分开发利用各个行业数据的价值,并应用到全场景、全领域中,让“小”数据、“无效”数据也能产生价值,这也是当前AI厂商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目前在大模型的基础上,生成式AI的典型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数字人、艺术设计领域。此外,生成式AI在知识管理类应用、销售和营销、代码生成、医疗领域、金融业、制造业中也均有应用案例。以医疗领域为例,生成式AI已被应用于抗体和蛋白质的设计。
生成式AI不光是AI行业技术的变革,也是思维的变革,它至少带给企业一个启示,对大多数AI厂商而言,需要变革的不只是技术,更重要的是从不断发展技术中发现更多可能性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充分认识到AI技术能给时代和社会带来的多元可能性,通过技术赋能解决社会各行业深层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在风云激荡的市场竞争中占有更多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