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时代,企业应该怎么做?
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成为国家宏观统筹、区域经济支撑和产业布局升级的最热关注点,从23年9月份总书记首次提出,到国家领导人和各地方单位多次学习和强调,并结合实际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是未来社会生产实践的长期路径,也将是国家实现统筹发展,统一大市场的必然要素之一。
早在20世纪末,由林毅夫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中,体现出国家宏观经济要结合区域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助力有为政府、赋能有为市场。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产业转型升级”,也是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纵观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和产业科学合理化布局,浅析当下企业尤其是科创型企业,如何培育、发展、投入新质生产力,并结合企业发展过程中系统化、数智化的战略工具,将目前的新质生产力相关政策趋势融会贯通进企业的长远生产实践中。
1、培育新质生产力,
需要把握企业自身的禀赋优势
企业作为科技创新和专业人才的聚集中心,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微观表现。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对助力科技创新、促进人才就业和提升经济水平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在传统生产力时代,许多企业可以凭借劳动密集优势、政策红利获得某一时期的胜出,但面对当下全球竞争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与挑战,外部环境逐渐复杂,内部竞争日益加深,企业往往需要多维看待自身战略定位和业务发展水平,需要不断调整和突破自身的发展瓶颈,重新进行内外审视。
这就不得不提到,“禀赋优势”一词。
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禀赋,不仅仅局限于表面的技术成果或品牌影响力,同时它也具象在企业的资产资金状况、创新能力、人力资源、组织结构、管理流程及所在区域的政策支持、地理位置、市场环境等各个维度。
资深的管理人员往往需要总览全局,将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入于一点,构建起商业“护城河”,形成自身独特的禀赋优势。
在企业锚定自身的优势区域、领域、客群后,结合大数据进行深入理解并匹配,禀赋优势的建立就会如同滚雪球一般。
未来,我们要迈向新质生产力时代,就必须摒弃以往对人口、时代红利等路径依赖,采取新质生产力概念所提到的技术创新、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应用等手段。
2、发展新质生产力,
需要精准定位自身的产业转型升级
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创新型产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如何确认企业已经搭上了“时代新风”?如何明确自己在中国未来重点发展产业中的生态链地位与供应格局?如何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乘上新质生产力所提倡的发展“东风”?
通过引入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智能化系统,企业可以实现更高的产量和更快的交付时间,可以帮助企业实现生产效率的优化和生产自动化,从而实现提质增效。
以埃克森美孚为例,作为全球领先的石油化工公司,在20 世纪8090年代,其前身公司通过一系列的区域布局和产业整合,在新加坡进行了装置扩建,以提高炼油化工的一体化;在1978年中国改开后,积极参与了海上招标以及与中国企业开展合作。
埃克森重要技术发展表
以上是大多企业升级进化的通用路径:区域整合、产业布局、创新合作。
新质生产力时代,市场环境和产业格局是恒变量,敏锐洞察、持续优化、不断变革是每一家谋求长远发展企业的必备属性。
这需要决策者进行包括对技术创新的前瞻性布局,对市场需求的准确把握,以及对资源配置的合理规划。
通过制定清晰的生产战略,对所在领域的产业链现状进行明确解析,从而进行精准的产业规划、融资、拓客等行为。
3、投入新质生产力,
需要前置运用系统的战略工具
“智能化、数控化、复杂化、精细化的生产工具可以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标志。”经济日报提到。
这些工具的作用不仅局限于生产设备本身,聚焦于一线生产工人所使用的劳动工具。有一种另辟蹊径的办法,即决策层采取更为科学、前沿的系统手段,统筹发展企业的生产力。
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市场调研、技术创新、人才引进、招商引资、金融拓客、科研探索等方面。通过综合运用科学经营的工具,决策者可以更好地洞察市场变化,把握发展机遇,实现新质生产力的有效投入。
北京战兴研究院一位专家提出:“商业竞争中,企业与企业的区别,就是比谁利用的工具更先进,谁的决策者能抢先并合理运用战略性工具,谁就能跃迁到生态链的更高层。生物圈优胜劣汰如此,人类社会的竞争亦如此,文明差异发展更是如此。”
新质生产力不仅代表了技术和业务的创新,更涵盖了人才建设、组织模式、管理体系和市场策略等多维度的全面升级。
它不仅对企业的物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满足新时代企业的生存发展大前提,更是将社会效益囊括进企业发展的根本诉求中。
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产生经济效益是恒定不变的前提,但产生社会效益是作为企业经营的根本目的。
“花小钱办大事”是所有决策者亘古不变的难题和诉求。对新质生产力的投入过程,也是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效有机结合的投入过程,一份投入,双份收获。